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戏曲曲艺 » 评书 » 正文
 

?????

发布时间: 2013-04-2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未知   浏览次数:
摘要: ???????????????????????????????????????????????????????????????????????????????????????????????????????????????????????????????????????????????? ...

  评书的顶祖——王洪兴

  评书这个家喻户晓的曲种,是在什么时代产生的?这个问题根据评书老前辈的传说,认为评书的前身就是从说书演变而成的。说书这个形式从古到今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曲种。它从夏禹王时代就有了这项活动,当时的人们劳动完了,饭后茶余不分老幼聚集在一起,或成群、或结夥讲述一些在大自然当中出现的奇光异色。经过长期的不断地给予加工,添根加叶,逐渐地形成了神话般的故事和部落奇闻怪事等。

  说书讲述神话故事是民间普遍性的娱乐活动,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其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在漫长的几千年的过程当中,随着社会的演变而得到发展。但在发展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是缘竿而上的,而是经过无数的奇波险浪才生存下来的。可贵的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阻碍,始终挺立在巨风恶浪之中,胜利前进的。总之,或起或伏、或断、或续随着社会前进,而向前发展,由神话而故事,从奇闻到说“传”(即讲述英雄人物的传记),继之演变成为平话、笑话、到说书。延续传至清初,在北方燕京地带,出现了“三红”说书艺人;所谓三红民间艺人即:王洪兴(说三国演义),陶宏玉(说水浒传),周弘亮(说西游记)。当时三红鼎立,在舞台献艺时,各展所长,相互比艳夺魁,争夺书座(即听众)。当时情况三红比较起来听众多,效益好,面较广(各界听众)属于周弘亮,其次是陶宏玉;王洪兴先生虽然上座率低于周、陶,但是他不认为自己的说书艺术低于周、陶,更不承认他们高于自己。但是为什么在舞台实践中他们的上座率超过自己呢?王先生认真刻苦地查找原因,访知己、问朋友,向书座(听众)请教,结果得到韩九龄先生的指教,开始认识到说书有“皮薄、皮厚”之分(后来拜韩为业师),所说的“皮簿”、“皮厚”这是说书艺人的术语(专用语),皮薄就是书的内容,俗多于雅;皮厚雅多于俗。多数听众喜欢听皮薄的书,因为一听就懂,容易受到感染,例如西游记是属于皮薄的,水浒传是属于半袍带、半短打,也比纯袍带书的皮子薄,而三国演义则属于皮厚的,因此王洪兴的上座率低于周、陶。鉴于此王先生决定改革,让三国通俗化,在原有的基础上改变了说书的方法和内容,把书的情节加强了衔接性,把文字语言改成了通俗语言,演员使活(演出)变为口语化,必要时重加评语、讲解,使听众容易理解,感到意义深浓,余味无穷,改进后受到听众欢迎,盛于一时,听众呼之为评书,由此评书得到听众的公认,享誉遍京城,后来成为宫廷艺人,名赫当时。

 

  变革书目,建立门庭

  王洪兴先生是清初时代民间说书艺人三红之一,是当时享有盛名的说书家。当时他刻苦钻研,将说书的旧方法,以及三国的内容书目,大胆地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变革,并把说书艺术提高了一步。例如:演员在表演中,对书的内函给予了合理的发挥,把书说的有评、有讲、有论、有叙述、有比喻、有联想、有书内书,有书外书等。使听众能得更多的趣味和知识。因此颇受当时各界人士的欢迎,听众异口同声地誉之为评书名家。王先生随着自己的声誉和成就,更进一步的提高评书艺术,例如他使用多年来总结的评书艺术的规律“七要”即:智、打、多、险、歧、突、纹。使书的艺术、情节,达到匀称的完整程度,并符合了评书的要求,对听众增加了吸引力。当时有不少同行人积极效仿和学习变革后的评书。另外有些行外人,很喜爱评书,借机把自己投入这个行业中,自愿做王供兴先生门下之徒,并得到了王先生的允许。此外还相继出现了一些没有得到王先生允许的说书人,而自称是王先生的门徒,借着王先生的蔓(声誉)提高自己。因此王洪兴先生为保持声誉,建立了门徒制。即门庭传艺制度。因此王洪兴的门徒都尊之为评书创始人,立为评书顶祖。

  在评书界,有一相传惯例.即在每年旧历四月十八日,有一次望师会(也叫祭祖师会)除了供祖师(大周庄王)封桶以外,还有一幅门庭表,这幅表的第一位顶祖既是王洪兴先生。其余,从他的亲传学生往下排列:例如评书第一代是王洪兴,第二代使用“辰”(臣)字,如何良辰、固舆辰、宋毅辰。第三代使用“亮”字,如赵亮珍、薛亮儒等。第四代使用“奎”字,如尚奎明(四爷)、得奎元等十八人。第五代,使用“凤”字,如李凤山、于凤藻等。第六代使用“连”字,如胡连成、赵连璧等。第七代使用“诚”字,如黄诚志、瑞诚咏、赵诚柏、张诚实、张诚甫(张寿臣之父)、潘诚立、柏诚林、盖诚兰等;还有使用“坪”字的,如徐坪玉、周坪镇、福坪安、刘坪云等。第八代,使用“豫”字,如蔡豫卿、李豫林、边豫棠、朱豫璋、徐豫田、尹豫衡、于豫海、张豫鹏、白豫光、高豫柱、张豫民、张豫良、王豫培等。“豫”字同辈中还有使用“华”字,如丁华元、张华明等,还有使用“鹤”字的,如王鹤轩、王鹤年、吴鹤苓、崔鹤桐、刘鹤岚、孔鹤祥、董鹤良等,还有使用“雄“字的,所以华、豫、鹤、雄是同辈也是同一个门庭。“豫”字的下边是第九代,使用“存”字,如潘存厚、魏存发、国存芳、顾存德、姜存瑞、姚存礼、马存贤、马存庆、徐存茂、桑存绪、玉存善、谢存珍、张存旺、周存惠等七十余名。“存”字的下边是第十代,使用“久”字如刘久洪、李久元、张久宸、张久伦、孙久长、孙久隆、冯久春等。“久”字下边尚有“延”、“年”、“益”、“寿“、“德”五个字至今这五代还没有传人。

  评书门庭中相传有一首歌诀,表明评书艺人的源流:

  三辰五亮十八奎、九凤十连七代诚、

  华豫鹤雄遍天下、存久塞满天津城、

  延年益寿德五代、代代子孙更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