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戏曲曲艺 » 相声小品 » 正文
 

????????????

发布时间: 2013-05-2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未知   浏览次数:
摘要: ???(1917-1993)????????????????????????????????????????????????????????????……??????????????????12????????????????????????????????????“??”?????????????????????????????????“??”?????????????“???????????????”???????????????????? ...

  精心整理传统剧目,改革创作新相声

  侯宝林(1917-1993)北京人,满族,乳名小酉。幼年家境贫寒,从一懂事就饱尝了城市贫民的艰辛,抱着碗去粥棚领施舍粥,拣煤核,卖冰核、卖报,打执事……什么都干过,只免费读过三个月的小学。12岁开始学京剧,拜师阎泽甫,立下卖身契,两年中学了二三十出戏,常在北京夭桥“撂地”演出。阎泽甫离京后,又拜朱阔泉为师学演相声,在天桥、鼓楼、西单商场“撂地”表演。每逢阴天下雨就形成了“人歇工,牙站队,肠子肚子活受罪”的惨状。侯宝林在这种痛苦熬煎中磨炼成长。1940年在天津与郭启儒合作,登上“燕乐戏园”的舞台,开始享名,经过5年的奋斗,终于跃居为“大轴”的“攒底”节目。旧时代表演的传统相声,绝大部分都是口头创作,随意性很大,只图逗笑,趣味低级。在那乌烟瘴气的环境中,侯宝林出污泥而不染,坚持锐意革新,以风格清新趣味隽永的幽默相声,求得生存和发展。1946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曾经讲过:“侯宝林说的是文明相声,教授们可以欣赏。”解放后,进入新时代,侯宝林更以净化、美化相声为己任,有人说:“侯宝林的相声,一般市民听了,不觉得太雅,大学教授听了,也不觉得太俗。大俗和大雅凝聚成的雅俗共赏,正是这位大师的艺术特色。”尤其是经他改革后的“柳活儿” (相声前辈的术语,指学唱为主的相声),在相声发展史上是继往开来,独树一帜的。

  “柳活儿”源于清未相声撂她演出时为招徕观众而演唱的门柳儿”(又名“开场小唱”),主要学唱的是:弦子书、莲花落、滑稽二黄,大都结构松散、格调不高,充斥着荤、贫、粗、野的糟粕,所以当时称它为“洋闹儿”。传统说法认为:学唱主要靠歪唱逗乐儿,理不歪笑不来嘛!侯宝林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觉得有些缺乏京剧基本功或嗓音条件不好的相声演员,为了博得廉价的笑料,才用歪唱、出怪相等丑化的办法来哗众取宠。而自己呢,嗓音亮、吐字清、能学唱各种流派的特色,模拟的形神兼备。可以通过正儿八经地仿学唱儿,让观众听到流派纷呈的唱腔神韵,看到优美潇洒的动作,既亲切又使观众受到京剧美感的感染,这才是相声仿学艺术的真谛。他还认为:相声演员在生活中不是丑角,更不是自轻自贱的“下三烂”。

  通过不断的演出实践,侯宝林将相声中的学唱京剧,从丑和怪的感觉刺激升华成美的雅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京剧欣赏,使相声的“柳活儿”走上正路,获得新生。他根据传统相声《戏迷杂学》整理的《戏剧杂谈》,通俗、别致,富有新意。例如当提到京剧和话剧在舞台上台词、动作、道具都有着虚拟和写实的差异时,谈得头头是道。象讲到道具时说:“登一张桌子表示上了山,登三张桌子表示上了房”,形成房都比山高,讲到“酒宴摆下时,空酒杯一举,什么也没吃就算酒足饭饱了”等,分析的合情入理谐趣横生。对普及京剧也起到了积极作用。1940年他在天津表演《四大须生》时,学唱马派名剧众《四进士》里宋士杰唱的“三杯酒下咽喉把大事误了”的唱段得到观众的欢迎,马连良本人听了也赞许说“了不起”。他仿学京韵大鼓名家白云鹏缓步出台的潇洒风度,学唱《探晴雯》开头的“冷雨凄风不可听,乍分离处倍伤情”两句,细微处表达了缠绵凄凉韵味,充满美惑,观众都认为一模活脱——真像。最初,有位老前辈张寿臣对侯在学唱上的出新不以为然,有一次在剧场曾当着侯的面对观众说:“我从小学的是说相声,让我合辙押韵地唱一段还真不会,相声没有唱出哏来的。”侯当时没有分辩,几天后一起吃饭时,侯问张:“您说相声没有唱出哏来的,那您演过的《十八愁》、《丑妞出阁》是什么呢?”张寿臣意识到过去说的很片面,立刻改正:“你提的对,今后我收回相声只能说不能唱的说法,说学逗唱嘛!”另一位前辈马三立看了侯宝林的演出后说:“他学什么都维妙维肖,每唱一番,都有满堂好,形成了个人风格。为了不糟践艺术,没有加工的“柳活儿”我以后不使了。”为了使相声提高社会地位,1943年侯在天津组织过北艺话剧团,演出过《离婚前奏曲》等。他曾表示:“我们是靠艺术吃饭,就得从话剧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这种尝试要是干不下去,我还说相声,但是决不说那些乱七八糟的,我一定把相声搞进艺术圈。”1949年底,在北京市戏曲界讲习班和报纸上,不断有人批评相声低级庸俗。侯宝林立即团结一批演员,于1950年1月19日成立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在老舍先生和罗常培、吴晓铃教授帮助下,开始整理传统相声、创作新相声,使相声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直到1955年侯参加中央广播合唱团后,他多年的愿望终于得到实现。初步统计,到1981年止,侯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整理、改编、录制了42段传统相声,其中学唱戏曲、曲艺的“柳活儿”就有25段,占全部录音的一半以上。总的艺术特色是:题材多样,趣味隽永,动作洗炼,歌唱动听,仿学逼真,字清韵浓,寓教于乐,回味无穷,格调都是很高的。从1960年到1964年,以侯为首的中央广播说唱团相声组演员们,每周三、六晚上都要去中南海紫光阁在舞会中间给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表演相声,逐年累月需求量很大,这样在客观上也加快了侯宝林整理改编传统相声的进程。

  脍炙人口的《关公战秦琼》,就是1961年侯向他的师叔张杰尧学习后,于1962年整理改编后开始演出的。张杰尧(1883-1971)三十年代末在北京西单商场表演,被誉为“笑林五杰”之一,是相声“柳活儿”的开拓者。不但节目新颖,演出服和化妆上也很考究。为模仿卓别林,张是相声演员中第一个着西服表演的人。当时被誉为“新潮相声”、“相声博士”,侯学艺时就很钦佩张这种追求“时髦”勇于革新的精神,也向张学过《三盆脸水》、《学‘麒’派》等节目,遗憾的是张搜演的《关公战秦琼》,侯只看到过铅印的原故事出处,没有学会张的表演本。原故事刊登在1937年张杰尧编辑出版的《笑海》第一集上,原文是:豫省洛阳城西40里,某富翁八旬寿辰,由上海邀京戏两班,演员共六百余名,每日两餐需白米数石,迎寿之期先演《大赐福》,次演 《双投唐》,翁不懂京戏,大怒,唤班主至,令速换一出,再不合意当下逐客令。班主恐另出再不满意,随请翁自选之。翁问:‘汝班中有唱红脸的吗?’班主回答‘有’。翁又问:‘叫何名’?班主误答:‘红脸的即是关公’。翁令速演《关公战秦琼》。班主恐翁怒,速至后台商之某红净扮演关公,某武生扮秦琼。各带四龙套。临上场时嘱打鼓老锣开‘急急风’上四龙套跑过场,红净走过场同下,武生率龙套如之。班主恐翁怒,急将二人推出外场,净哼,生哈。打鼓老嘲之日:‘你瞧哼哈二将。’随打唱。生净无法。净唱:‘你在唐朝我在汉’,生接唱:‘咱俩打仗为那般?’净唱:‘教你打来你就打’,生唱:‘我要不打谁管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