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戏曲曲艺 » 戏曲名家 » 正文
 

????????????????????????

发布时间: 2013-10-07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未知   浏览次数:
摘要: ??????????????????????????????????????????????????????????????????????????????????????????????????????????“????”?????????????? ...

  日前,深圳戏曲公益项目《戏聚星期六》带来了五年来的首个票友专场演出。此次演出的主角是梅派再传弟子、金陵甘家后人汪小丹与她的女儿们。金陵甘家在南京可谓是德高望重的家族。在南京城南的南捕厅,在那个有着九十九间半之称的“甘熙故居”里,京昆艺术的传承在进行着。在这里,听众并不只是代表着业余,代表着与演出无关,代表着曲终人散,在这里,听众浮出水面,不再潜水。他们抱团取戏曲之暖,他们用票友的力量去与舞台上的名家相呼应,共同推进传统戏曲的承继。而这一切的背后推动者正是带来此次演出的汪小丹——— 南京梅兰芳京昆艺术研究会会长。

  汪小丹,已年过六旬,依旧是坚守舞台与舞台之下的戏曲“铁粉”。她虽不是梨园中人,却与梨园有着家族渊源。她的外祖父甘贡三是金陵曲家,父亲汪剑耘是梅兰芳先生入室弟子。在京腔昆韵的耳濡目染中长大的汪小丹,至今还能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如梅兰芳、奚啸伯、童芷苓、“红豆馆主”等梨园名流在家中切磋交流技艺、教习京昆演唱的情境。在这个甘家大院内,常年丝竹之声悠扬,来往访客不绝。这里被称为“南京戏曲大码头”。

  而在这丝竹音韵浸淫之中的汪小丹并没有走上戏剧演员的道路。事实上,即便满门尽是梨园名流过客,甘家后人无一加入梨园行成为正式演员。对此,汪小丹说:“我们家老一辈认为,京昆艺术必须有一定的文化才能接受。所以当我小时候很想走专业这条路时,外祖父总是回答我一句话‘你先读书,书读完了再说’。我现在明白了他的道理,这是‘敬畏心’。所以我也这样告诉我的两个女儿,要看重这门艺术,上台唱就要一板一眼,绝对不能敷衍。”

  在汪小丹看来,京昆艺术并非如少数人所说的那样,是“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她对戏曲的魅力充满着信心与乐观。在她看来,戏曲在民间拥有广袤的土壤,有很多潜在的发烧友,所需要的只是让人们去了解、去认知。“其实我是个不擅长社交的人,但是为了将这门艺术延续下去,我也硬着头皮去做了。”

  也正是这热爱之心、敬畏之心、执着之心,让汪小丹对于京昆艺术的推广一直孜孜不倦。事实上,不论是专家还是媒体,几乎都将传统戏曲传承与改革的力量寄托在舞台之上,寄托在专业人士之上。京剧导演将白马拉上舞台,戏曲名家跨界摇滚与蓝调,抑或动辄青春版、时尚版、高科技多媒体版层出不穷。但是,舞台之下,我们能做些什么?似乎票友个人钟情坚守被忽略,高水准票友与名家之间的交流切磋被忽略,票友之间的口口相传被忽略。而汪小丹正是从这一被忽略之处着力。小的时候就常偷偷听大人们讲戏的她,深知讲戏对审美积淀、对演唱功力的作用,也明了名角与名票之间的“磨戏”对于戏曲传承的意义所在。

  事实上正是如此。传统戏曲生态想要被修复,必须要跳出原有的格局与思路,传统文化面临的生态困境亦需要从上至下的综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