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戏曲曲艺 » 戏曲百科 » 正文
 

??????????????

发布时间: 2013-10-1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未知   浏览次数:
摘要: “????????????????????????"????"????????????19??????????????????? "????"??????????????????????????????????……???????? ” ...

  天蟾舞台的京剧戏单

天蟾舞台当年的老板顾竹轩,其目如铜铃,耳垂至肩,时人称其“罗汉相貌”。

  天蟾舞台像只口吐银元的蟾蜍

  “麒麟童周信芳原本就长期驻演天蟾舞台。当时,被称为"四大名旦"之一的白牡丹荀慧生,时年19岁,头一次来上海,登上的也是天蟾舞台。 "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也是应天蟾舞台之约只身闯进上海。梅兰芳更是天蟾舞台的常客……不进天蟾不成名。 ”

  天蟾舞台,是一个舞台,名角、优伶纷纷登场,曲终,人散。

  天蟾舞台,又如同那些登台的名角,在岁月中,咿咿呀呀地唱着,只是不曾离去。如今,端坐福州路701号,历经洗礼,皮黄依旧,身段依旧。

  五百银元变十万银元

  上海档案馆编研部董婷婷告诉记者,原本的天蟾舞台并非现址,起先坐落于南京路、湖北路、浙江路三角地带,当时的南京路已有“远东第一商业街”之誉,天蟾舞台坐落于此,可谓占据黄金地段。如此风水宝地,令人垂涎。

  1930年初春的一个傍晚,天蟾舞台门前已高高挂起印有“客满”的红灯。津京名角在此上演的连台本戏《封神榜》连演连满,一时风靡上海滩,时至今日已是第十本开锣,等待开演的观众早已欲罢不能。

  此时,天蟾舞台老板顾竹轩,目睹演出盛况,心情大好。顾竹轩在当时可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其名气紧随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这三位青帮大亨之后,江湖人称青帮“江北大亨”。小时候,从江苏盐城逃难到上海,靠拉黄包车为生,虽目不识丁,但肯用脑子,颇有心计,不嫖不赌,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实现了“屌丝逆袭”。加入青帮,经营生意,收徒纳众,竟闯出一番名声。此时,耳听琴弦悠扬,顾竹轩踌躇满志。

  突然,他的大徒弟闯到面前,神色有些慌张地禀告,刚刚得到帮内门徒的耳报:“(公共租界)工部局已拟好一份公文,意欲收回天蟾舞台,另作他用。”

  顾竹轩听罢,自然一副“老大”派头,淡淡一笑。不去说自己手下那众多“小弟”,他手中还握着具有法律效力的地契。天蟾舞台得名于1916年,当年顾竹轩盘下戏院时,还得到一张“英国注册”的地契及营业执照。这张地契是前任老板花钱向公共租界工部局购得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外国人没有给顾竹轩任何面子,几天后,公告传来:天蟾舞台戏院地产原属公共租界工部局所有,现收回,另作他用。工部局发给五百银元,以兹补偿。

  五百银元?这是要强拆嘛!俯首听命乖乖就范吗?顾竹轩一脸横肉,不怒自威,这个时候更是吓人。一路拼搏而来,这次他决定跟外国人搞一搞。为迫使英国人出面处理此事,顾竹轩号令手下拉黄包车的门徒,以“捧场看戏”为名,围堵天蟾舞台区域,造成南京路一度交通瘫痪。

  迫于强大的社会压力,案子被移交英国伦敦大理院。几经诉讼,顾竹轩在这年中秋节等来好消息,大理院终审裁定:“应赔偿损失费十万元,由你择新址,重新修建天蟾舞台。”

  开始五百银元的拆迁费,最终变成了十万银元。更重要的意义是,这是上海自开埠以来,租界华人打胜洋人的第一件讼案。得闻这一胜诉,饱受洋人欺侮的上海各界人士无不为之高兴。

  不进天蟾不成名

  斯时,几百银元就能购买一块房产,十万拆迁款已是一笔不小的财富,顾竹轩可谓名利双收。作为聪明人,顾竹轩立即让出原先地块,转手买下如今福州路701号的舞台,名字沿用“天蟾舞台”,再次开锣营业。

  在此之前,这里也是一个舞台,还颇有一些名气。此舞台始于1926年,初名大新舞台。当时观众席就有三层,设座3920只,宽敞舒展,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戏剧演出场所。开业当天也是上海滩名流云集,盛况空前。南北京剧名角都曾在此登台献艺。

  天蟾舞台迁至新址后,演出生意不仅没有受到丝毫影响,甚至更上一层楼,几乎每日满座。诉讼的胜利,为顾竹轩带来极大的声望,各路英雄更是纷纷赶往天蟾舞台捧场。开幕时,原在老天蟾舞台演出的麒麟童(周信芳)等原班人马继续演出,除续演《封神榜》外,还编演《龙凤帕》、《华丽缘》、《鸿门宴》等新戏。“九·一八”以后,周信芳又编演了《满清三百年》和改编《明末遗恨》,借古讽今,唤起人们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青帮大亨杜月笙也是京剧票友,他还亲自登上天蟾舞台演出《天霸拜山》一剧。试想“老头子”都在上面演戏,哪个徒子徒孙敢不捧天蟾舞台的场?即使迁往新址,天蟾舞台的票房依旧火爆异常。

  现存一张天蟾舞台的黑白老照片显示,当时天蟾舞台三层外立面上,插满京剧名角的牌子,舞台下面的马路上人头攒动。远远看去,天蟾舞台像极了一只口吐银元的招财蟾蜍,这或许也昭示出天蟾舞台名字的由来。但也有另一种说法,之所以取名天蟾,是取神话月精蟾蜍折食月中桂枝的典故,蕴含“压倒丹桂第一台”的用意,丹桂第一台为当时另外一家知名舞台。

  无论如何,新天蟾舞台开锣后,渐开渐盛,成为上海滩京剧“四大舞台”中最具号召力的剧场,“远东第一大剧场”之誉不胫而走,以至于在梨园界约定俗成了一句行话,叫“不进天蟾,不成名”。

  天蟾舞台与那些名角们

  20世纪20至40年代,上海滩的梨园热闹非凡,各路名角争奇斗艳,纷纷登上天蟾舞台,尽展优美身段。每逢大会串,这里还会出现名角云集的局面,而天蟾舞台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那些名伶巨匠。有不少名角,就是在天蟾舞台一炮而红,更有不少名角与天蟾舞台结下不解之缘。

  麒麟童周信芳原本就长期驻演天蟾舞台。当时,被称为“四大名旦”之一的白牡丹荀慧生,时年19岁,头一次来上海,登上的也是天蟾舞台。第一天,《花田错》;第二天,《贵妃醉酒》;第三天,《梅龙镇》。荀慧生的扮相俊艳,表演生动活泼,令上海观众大开眼界,一下子在上海剧坛走红。最终因“在上海有特殊号召力”,被天蟾舞台“依为台柱,坚留订约”。“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也是应天蟾舞台之约只身闯进上海,演出的《玉堂春》,被当时报纸评价为:“不即不离,如黄庭初拓,恰到好处。”从此走红上海滩。

  梅兰芳更是天蟾舞台的常客,他的很多重要剧目都是在这里上演的。1932年,梅兰芳举家迁居上海,天蟾舞台从此成了其演出的一个基地。随着全国抗日浪潮高涨,1933年,梅兰芳在天蟾舞台上演了创编新戏《抗金兵》,饰演击鼓抗金的梁红玉,将其不畏强暴奋勇御敌的精神,表演得淋漓尽致,极大鼓舞了观众抗日救亡的热情。

  1936年2月,梅兰芳又在天蟾舞台上演创编新戏《生死恨》,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连演三场,场场爆满。

  其后不久,梅兰芳便蓄起胡须,拒绝为日本人表演,直到8年后,抗战胜利,梅兰芳才重新登上天蟾舞台。此时,丰子恺特意赶到天蟾舞台观看,梅兰芳上场时,丰子恺使劲掐自己,竟疑心自己在做梦,不敢相信还能看到梅兰芳表演。后来,梅兰芳演到哪里,丰子恺追到哪里,这又是另一段佳话啦!

  战火中的避难之所

  在纸醉金迷的旧上海,天蟾舞台为那些名角优伶提供了展现无限身段的最佳舞台;同时,在那流离失所的动荡年代,天蟾舞台也曾为众多难民提供避难之所。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住在闸北一带的苏北同乡纷纷涌进租界避难,天蟾舞台老板顾竹轩一度将天蟾舞台停业,作为临时难民收容所。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打响,大批难民无家可归,天蟾舞台再次停业,收容难民,供应伙食,直至上海战火熄灭。

  解放战争时期,天蟾舞台不仅是一个看戏的舞台,还是地下党借以活动的场所,中共中央上海局下属的帮会工作委员会就秘密设在天蟾舞台的办公室。

  京剧的历史还在延续

  上海解放后,天蟾舞台保留下来,全国各地京剧团、名角来沪,也多演于此。除了京剧,沪剧、昆剧、淮剧、滑稽戏等也渐渐登上天蟾舞台。1964年,根据电影《红色娘子军》改编的现代昆剧《琼花》,就首演于此,连演108场,受到市民热烈欢迎。

  董婷婷介绍,1966年,天蟾舞台改名劳动剧场,一直演出不断,直到1985年,天蟾舞台恢复原名。1990年,在保留天蟾门面的基础上由上海市政府投资,并接受邵逸夫等热心京剧人士捐款进行改建,4年后落成开幕,之后易名为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

  如今,作为上海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剧场之一,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已是南方最著名的京剧、戏曲演出场所,梨园名角无不在此登台献艺。外地的游客、本地的市民,买一张戏票,在此听一场京剧,感受岁月的流失,可以重拾那璀璨的记忆。

  剧院二楼还竖立着梅兰芳、周信芳两位京剧艺术大师的巨幅剧照,一幅是梅兰芳先生代表作《贵妃醉酒》的剧照,一幅是周信芳先生《徐策跑城》的剧照,两相呼应,不禁激荡起无数历史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