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民间艺术 » 雕镌艺术 » 正文
 

???? ???????????????

发布时间: 2013-05-0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未知   浏览次数:
摘要: ??????????????????????????????????????????????????????????????????????????? ...

  核雕亦称果核雕刻,是立体微雕中美冠群芳的一绝。其坚硬柔韧、细密滋润的质地宛若女中娟秀;方寸之间造就乾坤万物,刻写人生百态,又如露凝百华,极尽其美其妙。

  从名噪文坛的魏学洢《核舟记》的精彩描述来看,刻雕艺术在明代已达到了博大与精微相合的至高水平,想来,这种雅物在当时可能己风靡朝野,成为文人学士与达官贵人掌上的珍贵玩物。

  到底这种绝技产生于何时、何地?出自何人之手?这目前还是一个悬案。据我推想,早在远古时代,可能就有了它的存在。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打孔(眼)的技术。他们串缀蚌壳、兽牙及石头做为饰物来美化自己:肯定也会在不同的果核上进行最原始的工艺美术创造。河姆渡出土的木胎圈足漆碗,从一个侧面间接印证了核雕简朴工艺的实际存在。

  奴隶社会,随着礼教思想的的影响,核雕有了更强的自身完善的本领,其使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封神榜》中曾有记载:(“桃木为剑”,许多风俗传说中也有“桃木辟邪”的记述;那么,人们为什么不可以“桃核佩身”呢?原物是有点单调,别具匠心地作点艺术加工却是很有可能的。

  据《考古》杂志所刊,l960年,江苏无锡出土了—串元代核珠,其中有三颗是料珠。这就说明,核珠的出现,是经过了一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想来,佛学鼎盛的大唐,必定出现过不计其数的核雕念珠。

  历史迁衍至清代后,由于王朝的推崇与文人雅土的清恭,核雕物品的应用更为广泛。官员帽珠、佛珠、帐坠、扇坠,无所不用其极。工匠队伍庞大,名家高手层出。康熙时封氏三兄弟,乾隆年圣刀杜士元等,都是创造了一个时代风格的扛鼎人物。

  近代绵延至五十年代中期,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株古老的活化石才熠熠闪耀出了自身蕴郁的灿烂光辉。

  另一方面,一种艺术品的形成,还深受地域风物及民俗的影响。因而相应的,在地域文化的表述语言上便会明显体现出自身独具的风格特色。这样,自然就有了南北派之分。

  南方多椰果、橄榄,刀法颖秀、舒畅,造像多人物、鸟兽,山水花木、花舫之类,形成了婉腻、柔丽、纤巧的艺术风格;北方多桃李、松籽,刀法遒劲、拓扑,塑形多佛像、神鬼、人物,艺术风格多雄诡、厚重、朴实的特色。因就地取材之故,也时有南北风相融的情况。

  如果要从探索历史渊源、融合传统现代、综合南北两派、独创本体特色而言,我的师傅——已故著名核雕老艺人孙光明先生,的确堪称是新时期北派核雕艺术的开山巨匠。

  孙师傅的作品,刀法见刚见柔,章法粗中藏细,思路遥接千载,图容曲径通幽;毫末纳千里阵云,方寸容乾坤景象;尤其在一颗不起眼的核体上,能讲述一个娓娓动听、令人感概万千的故事。

  我有幸独师从于孙先生门下,自弱冠之年起,便被耳提面命、苛师古法,入以新意,在一斗方室,达摩面壁般,苦苦精练核雕之技。

  精读史书,吟咏词赋,搜寻异誌,学书习画,亦是每日必修的课程。正是在广泛的文学、艺术涉猎中,我才积备了充实的传统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苛遵于孙师傅的诱导,学习之余,我经常深入生活,深入普通老百姓,与文人雅士亦多有往来,这样就从一本无字的大书中汲取了更为鲜活而丰富的学识营养。有了这些不尽的思维与力量的源泉,自己才几十年如一日,砺志图造,承传创新,在那些司空见惯的果核上雕刻出了一个民族、民俗艺人应有的作为与相应的实际水平。

  相比较而言,核桃的雕刻较为不易,因为它的表面上布满了凹凸不平的纹理。这就需要创作时依形构思。用行话来说,就是相形见巧、以形施艺。诚如魏学洢《核舟记》中所言:“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创作某个作品的时候,自己先根据题材内容与连贯的故事情节,择选可借形造景的果核,然后即物联想,借势运刀,充分发挥想象的潜力,使思维的大脑如火烧云般,迁想而偶得出千般自然妙趣。

  在临界运思,状物成形时,自己往往根据精减、浓缩、概括性的原则,尽可能多见形、少用刀,充分利用物的原生态势,创作出和谐、自然而众妙毕备的艺术佳品。

  刀法上,自己揉北派的拓扑与南派的优柔为一体,刚柔兼济、切刮相巧,见机而动,视意运力,使各种不同的绝伦技艺及各名师的要诀在创作过程中尽可能完美壁合而各得其宜。

  作为一种精神性的象征与高端工艺品类,自己在更上层楼的创作意念的支配下,以一个虔诚的圣徒的默忍与赤子情怀,于毫末与方寸之天地中,毕功尽力,努力使博大在精微中游刃有余,使逸气在肌理里处处潜在,尽可能使浓缩了风物与风华的弹丸所爱,能成为充满了想象力与生命力的掌上明珠。

  笔墨当随时代,这是艺术创作上被生活所审定了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核雕上,受社会与师傅的影响,自己从投身的那天起,便把刀刻同现实紧紧联系在—起。“三面红旗”、“八臂佛蛟”、“十八罗汉”、“秦铜车马”、“富贵牡丹”、“长安八景”等,都是曾名噪一个时代而成为时代名优的艺术作品“退休前后的十年中,应中外文化交流,曾为美国收藏界制作过车船、自行车、动物等系列作品,论文也被译成英文而影响西方。

  近些年来,随着南、北、中、外文化艺术的广泛交流,核雕也同其它工艺品一样,面临着不可回避的挑战与不可多得的机遇。“古、今、中、外,综合创新”,已是中国工艺美术事业反弹出谷、更上一层楼的唯一选择。为此,自己作为—名深受党和政府关怀的民间艺人,决心矢志不渝继承传统,一如既往不断创新,努力在工艺美术如何和谐于现代社会,如何有为于文明建设,如何服务于人民群众上进一步扎实研究、探索、实践,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时代的核雕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