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民间艺术 » 剪刻艺术 » 正文
 

?????????;??????

发布时间: 2013-05-21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未知   浏览次数:
摘要: ????????????????????????????????????????????????????????????????????????????????????????????????????????????????????????? ...

  剪纸是最古老最普及的艺术之一,它用途广泛且形式多变,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简且操作简易,蕴含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是当时当地人们各种情感、愿望、所思所想的集中体现。它的表现形式直接率真、通俗易懂,因而普遍流传于民间。

  云南丰厚灿烂的多民族文化土壤,把剪纸这门古老艺术滋养得尤其丰富而形式多样。生活在云南大地的傣、彝、纳西、白、汉、景颇、蒙古、苗、阿昌等民族,都喜爱用剪纸来装点生活,或用于祭祀、祈拜等活动。各地区各民族的剪纸不但风格各异,题材广泛,而且种类丰富,除广为流行的窗花、门笺、喜花、灯花、刺绣纹样以外,还盛行着宗教剪纸,甚至还有民间故事的剪纸连环画。剪纸的功能,已经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傣族的剪纸,最具有浓郁的佛教特色和深层内涵。

  剪纸这项技能,在云南一些传统的傣族地区,就像傣家的歌舞一样,几乎人人都会,户户能剪,区别只在于水平的高低,技艺的精疏。剪纸技艺遍及人群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在全民信仰佛教的傣族中,剪纸是一种向佛祖表达虔诚的方式,人们的意愿、期望,常常通过这薄薄的纸(布)片,飞往佛祖的法界。

  傣族剪纸大多用于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进入寺庙中,就会在门上、檐边、墙面、顶下、柱旁、台前等处所,看到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剪纸 :为佛宝遮阳挡雨的宝伞 ;大和尚讲经时扶持的“伟召”(长柄圆扇);长达数米、从寺顶垂到人们头顶的“冬”(长幡) ;梁上一排排悬挂的宝灯 ;还有奘房供品、佛龛装饰、门笺等等,都是笃诚的信徒精心制作后,从四面八方送入寺庙以表诚意的。

  傣族使用和制造纸张是在元明时期,但“剪纸”的历史却非常久远。在傣族囊括文学、历史、哲学、天文、生物等科目的“贝叶经”里,以及一些流传千年的古叙事长诗中,均提到用树叶刻成图案供奉佛祖的情节,由此可见剪刻图案的技艺流传已久。在用纸普及之前,用来剪刻图案的材料主要是布,至今仍有一些长幡、彩灯和佛伞围边是用布料成叠浆贴,依样用凿子凿刻出图案。其他如金薄、银薄、绢等也是剪刻的常用材料。到了现代,还有剪刻薄铝皮,依剪纸的图案、形状,结合浅浮雕的锻打工艺,制成了宝灯、佛伞、长幡等供品,是剪刻工艺发展出的新品种。但剪纸作为一门简易实用的技艺,是最方便、最及时向佛祖传达心意的方式,因此仍在傣族民间广为流行,佛寺里的装饰、摆设、一年中的各种节庆、以及个人生老病死的相关活动,人们都将心中的所愿所盼、所思所悟,很形象地融会在这些一剪一刻的各色纸、布之中。如佛寺内外的“冬”(长幡),常以绢料做底,用金、银纸、彩纸剪出白象、马鹿、孔雀、蝙蝠、龙、马、狮、游鱼、莲花、净瓶、神佛、灵塔、亭阁等小图,一组一组地贴在长幡底上,四周间隔地布上一些小彩线,制成后垂悬在寺内,或用长竹杆挑立于寺外、塔边,随风飘荡之中,挥散出一派佛意。还有在佛寺的墙面和柱子上,常用“金水漏印”的工艺做装饰,这种工艺是用白纸剪刻出各种图案,轻贴在墙面或柱子上,于镂空处用金粉漆以点击的方式印上,然后揭下图纸,再以同样的方法漏印在需要的地方。或是用金箔粘贴于镂空处,压紧粘稳后再揭下图纸。根据位置的需要,这种剪纸有的只有巴掌大小,有的大到2米见方。纸的材料要求不厚不薄,图纹也需结合刻板工艺的要求,与一般的剪纸手法正好反转,以一个“单元”反复地漏印于各处。一般来说,梁柱上的图案以几何花纹、花卉、藤萝为主,平整的墙面上则有象、孔雀、狮、佛塔、仙女、僧佛等数十甚至上百种不同的图案,于局部细看,虽然都是单片独立的不规则形态,但整体效果却是极为丰富多变的流畅形体,气韵生动,虚实相宜,在暗红色的墙面上显得尤其金碧辉耀,令整个寺宇顿感佛法恢宏。还有佛寺门栏和百姓家门檐上,常贴有“荷批”,是一种15cm×60cm大小的长条形四方连续图案,虽以各式花样为主,却起到镇魔驱邪的功能,因为它在拂摆当中即示:佛法在此!

  傣族剪纸题材广阔,亭塔佛相、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龙、凤、麒麟、人间幻境……无论现实景物,还是意念幻象,都是剪纸内容。这在“赶冬” 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赶冬”是一方二三十公分长的长方形纸,一半刻成云纹剪影,上面留有大面积空白,另一半则保持长方外形,里面是各种适合纹样,精巧细致,玲珑剔透,整张剪纸疏密有致、轻重均衡。云纹一边粘在一根用细彩条纸装裹的竹签上,就像一杆五彩缤纷的小旗,一簇一簇地送到佛寺后,经大和尚念诵后插到佛寺门廊的瓦顶下,节后便在适当时日随火翻飞而去。这些剪纸,承载着人们的诚念、企盼和祝福,就像一封封无字的信件,寄往佛界法地,联系起佛与人的沟通。

  傣族剪纸这种特殊的功能,使剪纸的选题内容均带有浓郁的宗教味。傣族信奉的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传入傣族地区时,与当地的原始宗教进行了长期复杂的斗争,吸收到了原始宗教中的某些教义,最终形成了傣传佛教,原始宗教则以巫术的形式残余。傣族佛教与南传上座部佛教同承一脉,又有些相异,南传佛教的教义中阐述了人生苦难无常的最大缘由就是因为人的欲望,只有“灭谛”,即消除人的一切欲望,才能得到解脱,修得“涅”。而原始宗教则认为“人生的一切欲望”都应该得到满足。傣族佛教糅合了二者的特点,认为人的“正常欲望” 应该得到满足,而“损害他人的欲望和不正当的欲望”则该戒除,并在此基础上“行善积德”、“赕佛”,就可以得到解脱,达到阿罗汉的最终目标。①因此傣传佛教教义带有相当的人性,肯定世俗生活的幸福和快乐。在佛寺墙壁上的佛经壁画中可发现,佛界人间好像难分,佛祖神灵就在身边隐现,不但会在菩提树下静坐,而且还会留下一只脚印或佛牙等痕迹,有时甚至可能会幻化为一颗树、一株草、一匹鹿或自然界的任何一种东西,因此,常常是心动神知,佛过人觉。这种氛围,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着重三十七道品的道德修养,无疑具有莫大的作用。使人们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里,都会自重自律,不可妄为。同时,傣族聚居的地方多是亚热带气候,植物繁茂,奇珍异兽众多,热带雨林“垂直分布”的现象特别复杂,奇花异草层层叠叠,树木草藤荫翳蔽日,闪现着各种不是很清晰的身影或踩上莫名的踪迹,就算是在人群聚居的村寨,抬头看着似乎手可触摸的繁星,听着夜风送来的异声,也会使人明白“万物有灵”的学说来自那些经历过真正的神秘,带着某种困惑与不解去思考生活的人们。也因为这样的感悟,傣家人才会制做出那一张张充满灵性的剪纸,作为与自然、与不可知、与佛交流的语言 :佛塔的周围总是缀满了欢歌快舞的草木,大和尚讲经时用来半遮面的“伟召”是形神夺目的孔雀形 ;就连驱邪消瘴的“荷批”也大都是盛开的花形……傣家人生息繁衍的地方似乎得天独厚,有着丰足的自然生存条件,与自然相依相存,只要尊重自然生态平衡的法则,就不需要什么伟力去“改造自然”。佛教的教化和傣家人千百年来特有的与自然融合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状态,形成了傣族温和细腻的气质,热爱生活、与世无争。傣族谚语中说“没有树就没有山,没有山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田,没有田就没有人”。这种最初的、质朴的“生态环境”论,在一幅民间剪纸里反映得很生动,远处是层叠的山田,近处有菩提树和耕田的牛与人,图中“田中有水”表现得很有意思,是几簇含苞带叶的莲花——有莲花就必定有水!同时,菩提树和莲花蕴涵的宗教意味,也反映了民间作者企盼佛祖多降甘霖的愿望。在傣族剪纸里,花的图案最多,无论是作为独立的题材,还是辅助性的装饰,总是花繁似锦,花海如潮,这样大量地使用各种花形,除了人类对花情有独钟的心理和热带花卉品种繁多这些因素外,还因为在傣传佛教中,常供佛祖的物件有三种 :“龙买(花)、扁(蜡条)、帕杰(织锦)”,虽然傣家人居住的地方四季花不断、长年树常春,但除了鲜花供奉,不更多侵扰自然的做法不就是剪出千枝万朵钟灵毓秀、风姿各异的花来表达自己弥定的虔诚吗?(刀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