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民间艺术 » 剪刻艺术 » 正文
 

????????????

发布时间: 2013-05-25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未知   浏览次数:
摘要: ??????????????????,?????????????????????????????????,????????,????????? ...

  刺绣和剪纸都是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样式,是民俗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羌族民间美术植根于古老的民间历史文化,在那单纯的形式中,负载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说,羌族民间刺绣与剪纸艺术是羌族文化的形象载体,是这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

  经过历史的变迁,今天,生活在川西高原上的羌族人口20多万,主要居住在阿坝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松潘县、黑水县,以及绵阳市的北川县等地区。现居住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的羌族自称“日麦”,茂县赤不苏地区的羌族自称“日玛”,理县的羌族自称“玛”。笔者认为,对羌族民间刺绣和剪纸艺术的发掘,其意义并不仅在艺术之内,它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认识羌族民间艺术与其他民族民间艺术的关系,也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羌族民间刺绣艺术

  刺绣,是在织物上用针穿引各色彩线所绣出的图画,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羌族服饰上的各种绣片花纹图案,都属于羌族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范畴,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生产方式上说,羌族刺绣是以家族的个体方式进行生产,并传承沿袭的。它是羌族人自己创造的艺术,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匠心。羌绣作品既有程式化规范,同时又充满自由想象,是一种带有自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的美术创造。在漫长的历史中,羌族刺绣自然形成其独特的审美造型、色彩规范和功能形态,又是民间的、同时自具审美价值的民族民间美术的规律。

  至明清时期,刺绣已在羌族地区十分盛行。羌族刺绣工艺的针法,主要有挑绣、纳花绣、纤花绣、链子扣、扎花、提花、拼花、勾花和手绣等。其中,挑绣是羌族妇女最喜爱的表现手法。挑绣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如人们日常所见的花草、飞鸟、游鱼、禽兽等。这些充满生物灵性的自然存在,经灵巧的挑绣工艺,被创造成为色彩缤纷的花纹图案,多象征吉祥如意、憧憬未来的美好愿望。如“团花似锦”、“鱼水和谐”、“凤穿牡丹”等等。挑绣也叫十字绣,是严格按布料的经纬纹路,通过一套严密的针法绣出等距离、等长度的十字形图案,挑绣成各种花纹的视觉形式,具有规整、对称、棱角鲜明的特征。这种方法使一切自然物都按十字形直角直线构成,形成独特的几何变形风格,别生异趣。在羌族妇女刺绣时,大多采用棉线,有时亦用彩色丝线,色彩以黑白对比居多,从而取得明快、朴素、大方的视觉效果。羌族刺绣图案清秀精致、内涵丰富。如纳花、纤花的用色,对比反差较大;而飘带的图案,装饰性也非常强,再加上链子扣绣法等工艺,富有内蕴地表现出羌民族粗犷豪放又不乏细腻的性格。

  从功能上说,羌族刺绣主要用来装饰衣裙、鞋子、头帕、腰带、飘带、通带、背带、袖套、裤子、裤管、鞋帮、鞋垫、枕巾、手帕、衣边、衣袖口、香包等,从中折射出羌民族服饰文化的历史。稍作统计,我们就得知,用于羌族服饰的刺绣图案就有100多种,真是五彩缤纷。这些装点其美好生活愿望的刺绣工艺精湛,朴实严谨,布局巧妙合理、深浅适度,使审美形式与功能形式自然地结合起来:一是出于穿戴的美观,二是增加耐磨性,延长其使用寿命。

  事实上,当我们讨论审美功能与实力功能的关系时,在羌族刺绣这里,我们再一次发现,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是不能截然分离的。因为,就实用功能而言,增强耐磨性仅为其表层的方面;在更深的层次上,羌族刺绣上的那些绚丽多姿的图案,实际上凝聚了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祈祷和祝福,反映了他们超越现实的梦想。如他们所选择的图案:虫鱼花鸟、飞禽走兽、人物、瓜果、花卉、吉祥(鸡羊)如意、金玉(鱼)满堂、百鸟朝凤,寓意深刻,栩栩如生。虽作了几何化或其他形式的图案处理,但始终与他们的现实环境紧密相关,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的起点,正存在于这种生存的现实感之中。

  从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绣花是羌族妇女所擅长的,是她们必备的本领,也是衡量她们是否勤劳聪慧和心灵手巧的主要尺度。她们往往从小就要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下勤学苦练绣花。母亲在女儿六七岁时,便开始教其学刺绣。待女儿出嫁时,大都已是飞针走线、刺龙绣凤的高手。男人相亲说对象,首先一条,就要看女子会不会绣花。如不会绣花,男子汉就不会喜欢。因此,羌族妇女没有不会绣花的……。羌族妇女根据物件的实用对象来选择刺绣图样的意象。如给老人用的,多选用福、禄、寿之类的图案装饰,祝愿老人健康长寿;给小孩子用的,多选用辟邪,以保佑其健康成长,或者用花朵图案,也是寓意茁壮成长。年轻的阿妹子绣的烟荷包是送给她的情哥哥的礼品,烟荷包上绣的两种图案,一种是鸳鸯戏水,另一种是燕子冬去春来,比翼双飞。这两种绣花图案寓意着男女双方恩爱,白头偕老,正是所谓情在荷包中。

  羌族的“云云鞋”,是最具特色的绣花鞋,用布料做成,形如小船,鞋尖微翘,鞋底较厚,鞋帮绣有云彩图案,结实耐穿。可谓借物抒情的典型绣品。这种既有精神诉求、又有物质实用性的工艺形式,其意义汇聚在祝愿吉祥、美好生活的朴实愿望中,从而延伸出它的文化品格。这种品格既是属于羌民族的,又是属于全体劳动人民的。

  二、羌族民间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是伴随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鲁迅先生说得好:“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羌族剪纸,独树一帜,那美艳的艺术形式,美好的艺术想象,朴实而真挚的美学内涵,浓郁的乡土风味,是中国艺术的一朵奇葩,也是我国最普遍、最单纯的民间美术成果。同羌绣一样,羌族民间剪纸生动地反映了羌族的生活、思想、情感与理想。它所表现的内容,比刺绣花样更广。龙凤、日月、人物、飞禽走兽、各种几何图案、鸳鸯、鸟、牛、羊、鱼、民间故事等,无所不包。这些生活装饰剪纸,整体感强,图案虚实对比强烈,单纯大方,明快醒目,具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与刺绣比较,剪纸的实用功能性要间接得多,因此也比刺绣有更大的创作自由。羌族剪纸主要用来美化居室,或作为刺绣的纹样,也有的是用来禳灾辟邪,具有构图简洁、艺术表现力强的特点。

  农历四月初一,是羌族的传统节日——祭山会。节日这天,每家屋顶挂上杉树枝,室内神台上挂剪纸花。羌族有木姐珠剪纸救百兽的传说,这是他们保留的神话故事之一。故事讲述寨头人木勺金保的女儿木姐珠为救民于水火,通过剪纸动物放归山林,以假乱真,暗救百兽,让山寨的羌民生享太平盛世,于是,后人就在神台上挂剪纸花以示纪念。

  羌族妇女能歌善舞,心灵手巧,既是刺绣的好手,又是剪纸的行家。羌族剪纸,同样凝聚了她们不可磨灭的智慧。羌族妇女集中了羌人爱美的天性,她们喜欢打扮,对衣着精心刺绣,对居室门窗剪纸装饰。如果说刺绣主要是美化服饰的艺术,那么剪纸就是羌人美化环境的重要手段。羌人的剪纸艺术,一刀一纸,情长意深。

  羌族的剪纸采取点线面的结合。我国的造型艺术向来就是以线为造型的基础,视线为东方艺术的生命线,无论绘画、雕塑、书法,还是民间美术和其他造型艺术形式,都用线来表现物体结构、空间界限、动感、质感。

  羌族剪纸,有时以刀代笔,用刀刻出物象的轮廓、动态,点面结合,线中有面,面中有线,粗细、刚柔结合,使画面富有节奏感、韵律感。雄壮美即阳刚美和秀婉的美即阴柔之美,是羌族审美范畴的两个相互对立的美感特征。刚与柔并存于各种艺术品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羌族剪纸在线条运用中,同样也具有刚柔结合的形式美。它与羌民族服装、飘带线和衣纹、图案等众多的曲线、弧线、圆线形成鲜明对照。大的线挺而刚,小的线则曲而柔,刚柔并同,妙趣无穷。在构图上饱满充实、严谨,给人以华丽丰满之感,图案装饰美给人以视觉和心灵愉悦的感受。画面上安排得“满满当当”、“殷殷实实”,也反映出百姓求充实、求圆满这一心理要求和审美情趣。

  羌族民间剪纸艺术多采取夸张变形,具有装饰性强的特点,它是以百姓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来表达心中的形象和事物。这是一种既有一定生活依据,又不为具体生活、自然现实中物象所约束的高度理想主义表现手法,是认识了客观之后的主观加工创造,是主客观统一的艺术形象,强调神似,“言志寄情”、“出神入化”。正如王朝闻先生在《似曾相识》中写到:“民间美术作为情感交流的一种手段,它是敢于变形和虚构,敢于排斥丑的因素,对事物美的因素作相对意义的抽象。在这样的美术创作之中,单纯的模仿只能是美感迟钝的表现。”这说明民间美术和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夸张变形。敢于夸张变形,大胆取舍是民间美术创作共同使用的重要手段,更是羌族刺绣装饰纹样图案化的主要表达方式。

  1994年,羌族妇女李兴秀创建了全国第一家专业从事羌族服饰和羌族手工艺制品的私人企业——“茂县羌寨绣庄”。她们设计并生产了几百个品种的羌族服装和饰品,不仅受到当地羌族群众的喜爱,也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羌族教师余德书在挖掘传统羌族剪纸艺术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创新、开发。她借用了其他美术的表现形式,来丰富传统剪纸,使之面貌一新。比如,她借用中国画形式,采用中堂、条幅、横批、通景、扇面等样式,去承载羌族传统图形,取得了使人感觉既熟悉又新颖的效果。这种在设计上融入现代设计趣味的做法,是新时代羌族人对传统剪纸艺术锐意革新的体现。他们在民族民间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找到了一种巧妙的平衡方式,其前景可观。

  由于中国城市的崛起,时代更迭,现代人追求变化,好奇猎奇,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刺绣和剪纸艺术渐渐从乡间进入城市,不仅市民情趣和理想要渗入刺绣和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效成习。羌族民间艺术能顺时应变,自然会获得新的生命。尤其时下国人欣逢盛世,期盼富有,刺绣和剪纸艺术可以注重盼富、图利、求吉和祈安的内涵投其所好。所以,民族民间艺术的提升,是具有市场潜力的。

  当然,挖掘市场潜力,仅仅是提升民族民间艺术的一个方向。更重要的是,现代文化需要一种形象,来提示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忘却民族的记忆。所以,作为人类文化艺术的母体,民间艺术永远是所有现代艺术、专业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土壤”和“宝库”,中国现代的艺术家应该记住这一点。

  罗徕,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