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民间艺术 » 剪刻艺术 » 正文
 

??????

发布时间: 2013-06-0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未知   浏览次数:
摘要: ???????????????“??”???????????????????????????????????????????????????? ...

  关云德

  长城以北,皆为关东。历史上素有“大荒”之称的关东大地,巍巍长白山,逶迤磅礴。它地处祖国东北边陲,资源富饶,地灵人杰,白山黑水,养育了东北之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直接影响作用于民间工艺,影响到人们的审美观念。东北的黑土地是我国北方民族活动的绚丽多彩的历史舞台,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大窑文化、江山文化,夏家店文化和鄂尔多斯文化,这是北方民族民间艺术之源。作为动力,推动着北方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北方原始文化是哺育民间剪纸的母体艺术,它与艺术有着本源关系。关东剪纸是北方民族意识情感和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的体现。

  一、关东剪纸的起源

  关东剪纸起源于巫术——萨满教。古代北方民族信奉萨满教,巫师的神衣、裙是用染成红色的鹿皮缝制,再用染成黑色的软皮铰成龟、蛇、蛤蟆、鱼、鸟等动物纹饰缝贴在神衣裙上,这是远古图腾崇拜和灵魂崇拜的遗迹。也有的巫师的神裙用布缝制,边角用黑布剪成云纹图案贴缝其上,象征天神,这是远古自然崇拜的遗迹。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用林中桦树皮剪成人形作为巫术道具,或为儿童剪成玩具。兽皮是剪裁的原料之一,历史相当久远。远古猎人就用兽皮剪制各种纹样。赫哲族妇女长袍上的图案不少是用贴绣方法缝制,常用云纹、鹿纹、树纹等装饰。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边一带生活的古代满族、赫哲族、果而特族等少数民族,广泛流行穿兽皮衣、鱼皮衣。小孩、妇女穿的鱼皮衣服缀满染色鱼皮剪剔贴绣的“花方”,甚至在鱼皮缝制的手套上也用染色的鱼皮剪成花草纹、云纹、鸟纹等图案贴绣上,当地叫“鱼皮剔花”。鄂伦春族、蒙古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用鹿皮、狍皮、马皮、狼皮等皮革剪一些人物、动物形象,然后用狍筋线、鹿筋线缝在衣服、帽靴、口袋、马鞍、地毯及用具上。在蒙古族古墓中发现了2000多年前的毛织品上用贴花形式绣着3个骑马人和1个从花中长出的人形以及其它一些图案。这种贴绣花形式,在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中普遍流传。各民族民间妇女仅凭l把剪刀,就地取材,剪些贴绣图贴缝在衣帽上、鞋靴、枕套、枕顶、鞍具、帐篷、门帘、花毡、弓衣、箱匣、褡裢、围裙、背包、荷包、烟袋等生活用品及宗教用品上。鄂伦春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还用桦树皮制成各种日常用具,并用染色的桦皮剪成图纹贴缝其上,题材大多与原始宗教信仰有关。图案多是动物的头角、兽骨、花草及几何形。有的不缝线,而是将两种颜色的阴阳图案组合拼缝在一起。在山区,还有的用苞米窝皮、树等材料剪贴在日常生活用具上。

  贴绣花的图案纹饰造型,一般都比较简练、粗犷、质朴,色彩比较单纯、凝重、大方。常用对称折剪方法构图,大多是2方、4方、6方、8方、12方、16方连续图纹。

  二、关东剪纸概述

  (一)蒙古族牧民的剪纸艺术

  蒙古话称剪纸为“海其穆勒”,顾名思义是一种剪刀下的艺术。具体体现在民间的贴花艺术上。那些生活中的靴花、枕花、鞋花、肚兜花、荷包花、鞍具装饰花、毡绣图案花等贴花艺术,都是先用纸剪成对称式的装饰图案,然后组合成力饰纹样或适合纹样,当自己满意后再把纸样剪成布或皮样,制作各种鞍具和生活中的皮制品和毡制品以及刺绣品。这种把剪好的剪纸再转换成为其它材料的剪贴艺术在草原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赤峰赵宝沟的鹿神是鹿首鱼身,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与崇拜。匈奴鄂尔多斯的铜和毡绣贴花镂空意识的造型规律,南北朝的《对马》、《对猴》团花剪纸以及北魏出土的金银箔等都可以说是牧民剪纸艺术发展的先河。蒙古人自古以来就以制作革襄、弓衣、箭筒、鞍鞯、毡绣、鞍具等著名,制作中都要剪刻花纹,缝缀装饰。从这些古老的剪皮艺术中可以看到剪纸艺术的踪源,也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蒙古族民间的剪皮艺术与贴花或剪纸艺术则是这灿烂文化中一支绚丽的花朵。

  (二)达斡尔族的剪纸

  达翰尔族的民间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妇女们的剪刀下,以其朴实、生动、典雅的风格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世界。

  达斡尔老人的家中多供奉“巴热亢”神像,绘制过程是装饰于一体剪成一个神像,然后以此为准描成一个个神像供人们请神供奉。一是“吉雅其”神像,是用白布剪成的人形,贴在蓝布或黄布上。二是在蓝布上贴金箔纸做成一男一子神像。三是用金银箔纸剪成连续性的人形来表现的。祖先神像叫“乌兰巴尔肯”,偶像是在一块红布上贴5个金箔纸和4个银箔纸剪的人形剪纸。萨满神服上用皮革剪些动物贴缝在神服后腰上。

  达斡尔人把剪纸艺术的风格很完美地融入到服装花边装饰文化中。用来染黑的皮革剪出美丽生动的花纹,然后透到皮装的衣袖、长袍的底边等地方,使之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女孩子玩的“阿尼卡”,是用彩纸折叠身子,用白纸剪头部。若为女性还要用各种颜色的纸剪出坎肩,头要剪出耳环、钗等各种首饰,坎肩要镂空花边条纹。生活用品中也以皮革材料剪出祝福的文字或代表吉祥的图案缝在物件上。

  (三)锡伯族剪纸

  锡伯族萨满为人治病祛邪举行送“巫尔虎”仪式,巫尔虎是锡伯族萨满的送崇用品。用彩纸剪成人形、棱形、三角形等代表神灵。萨满收徒弟仪式时,徒弟跪在炕沿下面,面对神龛,炕上摆一圆桌,其上是冒着热气的熟羊肉,老萨满一手拿剪纸,一手拿烧着的香,祈求神灵教授和保佑他的徒弟,然后烧掉剪纸。萨满为族人治病时用白纸剪成两个几何图形,辽宁席北地区的锡伯族老人剪出“男女手拉手娃娃”,分别以红男绿女染成色彩,中间为龟形图案,体现繁衍永盛的寓意。

  剪纸是锡伯族群众的工艺活动,男女多数都会,特别是老年妇女更为擅长。剪纸的图案有动植物、人物、神仙、喜字、福字、禄字。有窗花、喜花、拉花和走马灯专用的带有简单故事情节、有动态感的图案。

  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无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实用中渗透出很高的观赏价值,是锡伯族人民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四)鄂温克族的民间剪纸艺术

  鄂温克族古时有桦树皮剪花和皮毛剪花两种艺术形式。这种剪纸基本上:有三种用途:一种是以薄桦树皮剪出各种对称图案,作为桦树皮日用器具的装饰底样,主要有云卷纹、鹿角纹和蝴蝶纹等。二是以桦树皮剪出各种动物形作为儿童玩具。剪出的各种动物均为4条腿又开可使其立于地上,不剪出五官等,均为影形剪花。有马、鹿、犴、骆驼等,一般高约lO厘米、宽10多厘米,作为儿童玩具。三是以兽皮染色,剪出各种花纹服饰剪贴补花,多以云卷纹为主,以补贴花形式绣于服装上。后来清中叶,由于纸张的传人,剪纸艺术才开始逐步兴起,而且部分地替代了旧有的桦树皮、兽皮的剪花。特别是刺绣艺术的传人和发展,使剪纸艺术有了发展的机遇。这个时期的剪纸主要服务于服饰及刺绣艺术的底样需要,剪纸艺术主要以对称和辐射状为主的适合纹样图案形式。如有以寿字变形纹样为中心、周边饰卷云纹、以“八结盘肠”纹为中心的适合四角对称的蝴蝶纹等形式变化比较多。室内糊顶气孔上也装饰剪纸纹样,多以红色剪成后贴在上面做为装饰,用于观赏。

  鄂温克族有被雷嘣成3截的祖先祖神偶像,分成上下两排,上排中间横列10个蛇身人头画像,两个用桦皮剪成的整体人身立像,分贴于蛇身人头像的两边,再将两个用桦皮剪成的半片人体立像分贴于正体人像的外侧。鄂温克族的女性“舍卧真神”,是以薄铁片剪成人形后缝在绿色布条上。在“亚拉那妹他”氏族中,“舍卧真神”是大小21个影像群体。右边3个是松木雕刻的人面形,其余18个是小人形,排列两排,上面9个以薄铁片制作,下边9个人形用黄铜片剪制而成。缝在一块蓝色布上。

  (五)鄂伦春族的剪纸艺术

  鄂伦春族萨满教的造型艺术为“造福神”,是剪贴在布面上的两方连续图案人形,用金银箔纸剪出日、月,贴在人物群体的左右两边。其形式与技法和鄂温克人的“始祖神”或“哈音神”相似。

  鄂伦春族的桦树皮器物上有极其丰富的图案,它既是物质文化的产物,又是精神文化的产物。也可以说是物质、工艺、生活需要、视觉审美的统一体,是北方民族在桦皮器物造型中,发挥了各自的创造才能,促使桦皮器物产生的各异的区别。

  鄂伦春人做皮衣时,为了装饰需要黑皮子。妇女们刮下吊锅底面黑灰后,放在热水中浸泡,并加些许盐搅拌,待沉淀后倒掉水分,沉淀下黑色膏状物,再把白板皮条或块放入黑膏中搅拌均匀,都染上黑色后,取出晒八分干时,开始揉搓干透,即可以剪裁做图案补花。这是鄂伦春妇女的一种创造。

  (六)赫哲族民间造型艺术

  赫哲族萨满服上用染成黑色的软皮剪出各类爬行动物的形态,贴缝于神衣上做图腾装饰。神裙上饰有皮剪的动物图腾龟、蛇等造型。神手套上绣皮制贴花龟1只,蜥蜴2只。神靴上也绣贴补花龟做装饰。

  赫哲人的装饰艺术特别发达,在他们穿的鱼皮衣背上的花纹、胸前花纹、鱼皮口袋上的花纹、鱼皮靴上的图形、饰皮衣角的图形、围裙四角的图形上均可看到。妇女们还能剪制四方形花样、烟袋上的花样、鞋上花样、帽上花样、各种蝴蝶形花样等等。除了纸剪花样以外,赫哲族妇女尚能用有色的皮或布拼成许多种几何图形的花纹。

  (七)朝鲜族的剪纸艺术

  高句丽族遗留下很多古墓壁画和民间艺术品,充分显示出了高句丽民族崇尚艺术、富于创造并具独创的审美力和艺术创造力。他们有多种图腾崇拜:如莲花崇拜,表现了高句丽对佛教的崇信;蛇崇拜,寄托了他们对繁衍多子的祈望;鸟图腾、太阳崇拜、卵生鸟图腾构建了高句丽民族起源神话,还有女娲、母神崇拜等等。

  (八)满族民间剪纸艺术

  满族剪纸起源于萨满教。因为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崇奉天、地、日、月、星、神等300多位,其中的嬷嬷神就是老太太神,分管着人间许多事情,是满族妇女儿童的保护神。所以,满族妇女儿童喜剪各种各样的嬷嬷人,在炕上做摆嬷嬷人游戏。

  在没有纸之前,只能用兽皮、鱼皮、麻布、桦树皮等刻成粗犷的动物等图案,贴或缝在衣服上、器皿物上,还有用苞米皮、树叶等材料剪制。到了清朝皇太极时期,女真开始自已造纸,称纸为“豁山”,“夏秋捣败萱楮絮,沤之成毳,暴为纸,坚韧如革”。“东山桦木,性柔而坚好,麻性棉而韧,可以造纸”。这些纸虽说粗糙,却为满族民间剪纸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当时纸张昂贵,需到马市上用马、人参和貂皮去交换。自从能造纸后,冬闲猫冬时,正是妇女们剪纸的大好时光。她们不但是扎花描云的能手,又是民间剪纸的巧手。满族民间剪纸与口传文化同样是注人民族最真实的生命情感的民族民间活态文化的根基。一张剪纸里蕴藏着一段优美的传说故事,一个优美的传说引发了无数张剪纸作品的产生。剪纸是口传文化的载体,是口传文化的形象化,民间剪纸艺人都是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年节习俗、祭祀活动、动植物崇拜、民间表演、萨满跳神等,让我们看到关东人民的真诚博爱、生态平衡、热爱艺术的心理内核,这一切现象构成了多姿多彩的关东文化以及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包括剪纸、民间曲艺表演、萨满祭祖等文化现象,共同构成了关东民间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