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民间艺术 » 塑作艺术 » 正文
 

????????

发布时间: 2013-06-0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未知   浏览次数:
摘要: ?????????????????????????????????????????????????———????????????????????????????????????????????????? ...

  

走进他家屋里,笔者看到了他的一系列泥塑作品


  走进他家屋里,笔者看到了他的一系列泥塑作品

  一团普通的泥巴到他手里,不用一顿饭的功夫,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人物就产生了。他不是大师,只是个农民———临汾市尧都区尧庙镇下靳村村民冯贵保。尧都这方圣土的灵气传给了这位农民,他把尧都泥塑演绎得出神入化。

  一个夏阳炙人的中午,在冯贵保的农家小院,这位年已花甲的民间艺人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冯贵保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凭着天资聪慧,他一边务农一边自学雕塑设计,苦心孤诣,几十年如一日,方有了如今的一系列泥塑珍品。

  冯贵保的出生地下靳村紧靠汾河,他家的老屋就在汾河岸边。他是枕着汾河的涛声,团着汾河滩里的泥巴长大的,他对汾河,尤其是汾河滩里的胶泥层情有独钟。

  像许多农家孩子一样,童年的小贵保特别喜爱玩泥巴,用冯贵保的话来说叫“耍泥”。小时候的贵保耍泥就耍得很有水平,一般孩子捏出的泥人,只是有胳膊有腿,有鼻眼,像个人而已,而贵保捏出来的泥人,不仅形似,还神似。他捏出的泥人个个都像活的。他的一位童年伙伴给笔者讲:小时候贵保捏出来的泥人,立是立,坐是坐,笑有笑模样,哭有哭模样。虽然已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当年的小伙伴如今的老伙计回忆起童年时代贵保捏的“小淘气撒尿”仍然是笑得合不拢嘴。另一位老伙计说:“小时候,贵保捏的小猫、小狗惟妙惟肖,常常逗得我们拿着他捏的小狗汪汪地叫”。

  走进他家屋里,笔者看到了冯贵保的一系列泥塑作品。迎面而来的是“金陵十二钗”,雍容华贵的薛宝钗,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外柔内刚的王熙凤……一个个都栩栩如生。

  更为迷人的是“两个老戏迷”的泥塑,一翁一妪,那老头戏迷,光着膀子,肯定是被戏中的哪个情节迷住了,因为年龄大了,耳朵不好使,所以他伸长脖子向前探着身子,脸上那全神贯注、如醉如痴的神态引得人浮想联翩,那究竟是一出多么精彩的大戏呢?再看那位老妪,肯定是老眼昏花了,要不,她怎么要右手用蒲扇遮住阳光,左手拄着龙头拐仗,身子尽量向前倾着,似乎要走上舞台去看个明白。

  而称得上是冯贵保代表作的是他的泥塑群雕《鼓韵》。该作品如今展览在尧庙广运殿的尧帝故宫里。冯贵保家里还保存着一组《鼓韵》的原创,让我们欣赏欣赏吧。

  “鼓韵”的舞者如痴如醉,骑在父亲头上的儿子在兴致勃勃地观鼓,跟着奶奶的小孙子占领了有利地势,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情。还有一个小女孩踩在两个男孩的肩头贪婪地看着,大概底下的男孩嫌小女孩看得时间太长,脸上一副气鼓鼓的样子……

  谈起《鼓韵》的创作过程,冯贵保抑制不住地激动。他说:“那是2000年的元宵节,我去尧庙赶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震天撼地的威风锣鼓声,声声敲在我的心坎上,真格是如雷贯耳。我看到有因怕儿子看不到威风锣鼓场面的父亲把儿子顶在肩头的,有老奶奶把孙儿举过头顶拥入观鼓人群的,但一个小女孩踩在两个男孩肩上观看的情景更使我动情,我把这个情景深深地记在了心里。回到家里,我在心里构思着如何把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用泥塑再现出来。因是春寒料峭,为了不使泥巴冻结,我特地在和泥时加了点盐,就开始动手创作,塑了一个不满意,打碎了重来,又塑出一个感到还不满意,再打碎了重来,直至自己满意。我深信,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要先感动自己,感动不了自己怎么去感动别人呢?”

  冯贵保泥塑作品表现出的美,不带丝毫的矫揉造作,美得那样从容。一位艺术家品赏后说:“美在传神牎美得让人总想惊呼。”

  谈到今后的创作计划,冯贵保踌躇满志地说:“我要在三年内完成50组帝尧根祖文化传统故事、150组成语故事、25组古典四大名著人物、25组民间神话故事。要赶在2008年前完成这些作品,向北京奥运会献上一份厚礼。”